十二生肖虎的故事有哪些-十二生肖属虎故事

tamoadmin 2024-10-07

1.十二生肖虎的命运如何,十二生肖属虎出生月命

2.十二生肖的故事,从何而来?

3.十二生肖的传说来历

十二生肖虎的命运如何,十二生肖属虎出生月命

十二生肖虎的故事有哪些-十二生肖属虎故事

十二生肖虎的命运如何

简介

较长,请耐心阅读。

初夏的一个夜晚,我闲坐庭石凳上乘凉,天上繁星闪烁,风静云闲,只见天上飘着白云,状似猛虎。忽然,两个小孙子突然跑过来缠着我,要我给他们讲故事。我看着天上那一朵云,就说,我今天给你们讲一个武松打虎的故事,我的话刚出口,5岁的孙子就说,老虎不能打,要保护。看到虎脑的小孙子一脸认真的表情,我只好话锋一转,那我就讲伏虎的故事。

自那个晚上之后,虎不经间进入我的视线,我思考着我们地球上老虎的命运,为什么人类会从打虎演变为护虎呢?“保护动物,也是保护我们自己。”这一句保护动物的公益语,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什么?

(一)

虎,哺乳动物,是现存的更大的猫科动物,通称老虎,为保护生物。老虎或许是陆地上颜值更高的动物,如果把我们人类的倩男靓女之最拿来与老虎比赛颜值,肯定相形见绌,高下立见。

老虎有天生的王者之相,与众不同:头圆,吻宽,犬齿,舌长,嘴边长着白色间有黑色而硬长须,长达15厘米左右,形似美髯公;虎眼金睛,眼大目光锐利如箭,又有一个白,故有“吊睛白额虎”之称,似可洞察一切。前额的黑纹颇似汉字中的“王”字,更显得虎视眈眈而霸气凛人。

老虎的体态雄伟,堪称一绝,颈胸相连,颈粗而短,几与肩部同宽,宽背粗圆,四肢强壮,爪利似鹰;其毛皮也是美仑美奂,全身底色橙黄,腹面及四肢内侧为白色,背面有双行的黑色纵纹,尾上约有10个黑环,通身色彩斑斓。老虎不管是踞是蟠,是 是跳,其姿态之优美叹为观止,人类望尘莫及。其猛虎长鸣,地动山摇,震摄百兽,更是威风凛凛,人称虎啸风生。老虎摸不得,“兽中之王”,又长年生活在山中,占据着生物链最捕食者的位置,几乎没有天敌,所以又称“山中之王”。

中国是老虎起源地,也是拥有虎亚种数量最多的。据说老虎起源于200万年前,后沿着中国西北和东南两个方向扩散,经过长期的分化又演化为9个各有差异的亚种。由于曾分布于我国境内的里海虎(亦称虎)已经灭绝,现在生活在我国的虎的亚种有4个,其中华南虎是最为独特。

这种虎是中国所,也曾是中国境内最常见的一种虎,根据历史记载结合化石证据可以推测,华南虎曾广泛分布在东起浙闽边境,西至青川边境,北抵秦岭黄河一线,南达粤桂南陲,我们古人 虎的绝大多数描述,说的都是华南虎。

我们中国人对待虎很矛盾,崇虎与打虎总是交织在一起,难分。中国虎文化渊远流长,八面威风的虎很早就成为中国的图腾之一。由于虎的异常,是莫与争锋的王者,因此自古以来虎一直受到汉的崇拜,是正义、、威严的象征,亦被用于象征军人的勇敢和坚强,如虎将、虎贲、虎士等。

据考证,虎的形象在古羌戎族也有出现,但在我国西南地区最为流行。良渚文化中的玉琮的兽面和殷商青铜器上的兽面都与虎的形象相似,直到今天我国的彝族、白族、布依族、土家族等仍称虎是其祖先。

自汉代以后虎一直成为劳动喜爱的,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化与发展,崇虎的文化意识,已成为中华的共同的文化观念。在文学艺术、雕塑绘画,以及更为广泛的、神话故事等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中,虎的形象无所不在,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
虎在中国以白虎神和西王母最出名。古人认为,白虎是五百年才能变白的虎,是神物,而且往往也乘虎。二十八星宿中,东西南北四方星群组成四象,后又与五行配五色学说结合,形成“东青龙,西白虎,南朱雀,北玄武”。将四象纳为守,白虎成为“白虎神”。

《山海经》中西王母的形象:居于玉山,“人面虎身……豹尾虎齿而善啸,篷发戴胜”,职务是刑神,掌管疾病和生。就连财神爷赵公明的坐骑都是黑虎。中国文化向来龙虎并称,《周易·乾卦》以龙虎比喻乾坤、天地,龙飞在天、虎行于地。龙虎星象视为守护星神,《史记》载刘邦“令人望其气,皆为龙虎”。对虎的崇拜使虎成为。

虎文化渗透到民俗文化中,可谓深入人心。虎为十二生肖之一,排行第三,称为寅。虎是百兽之王,寅虎相配,甲骨文“寅”字如箭矢状,《说文》中“寅”意为“阳气上升,虽上有冻土,必破土而出”,与虎的凶猛刚阳之气契合,所以属虎的人其优点为:有雄心壮志,有朝气,乐观,勇于开拓;博爱,有正义感;敢想敢干。但是,寅为虎,我们闽人尤其吾莆流传的避寅习俗,新娘到来,生肖属虎者要求不能露面,必须避开,以免伤害。清代文人舒位《黔苗竹枝词·红苗》诗:“织就班丝不赠人,调来铜鼓赛山神,两情脉脉浑无语,今夜空房是避寅。”该诗说的正是避寅民俗。

莆田山区还流行送“虎蛋”的习俗。虎是“虎”与“蛋”两样东西,“虎”乃印有老虎图案的纸张,分黄、红、绿三种颜色,用比牙签大一点的竹条将纸张贴成的“小虎子”,“蛋”为通常的鸡蛋或鸭蛋都可以。结为伉俪的女方每年端午节前夕,把“虎蛋”送给男方,希望早生贵子,子如虎壮,“虎仔”满堂。在莆田农村,以前不少人家也喜欢给孩子戴帽、穿鞋,图个趋吉避,吉祥平安。

虎不仅仅是中国人的图腾,就连一衣带水的亦为之崇拜。1970年9月23日在美国上映的《虎!虎!虎!》,是二十世纪福斯公司的的一部历史战争片。该片忠实地再现了偷袭珍珠港的始末,讲述了1941年12月7日偷袭珍珠港,致使毫无戒备的美军整个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的故事。其名称取自《虎!虎!虎!》,是因为战机偷袭得手后向母舰发出的密电为“虎!虎!虎!”,地认为虎是一种能平安地从千里征途上归来的神奇动物。由此可见,在世界上只要有虎的,虎几乎就成为了他们的图腾崇拜。

(二)

由于虎能伤人,是让人类恐惧与害怕的动物,故人与虎的冲突渊远流长。自虎起源于中国的几百万年以来,约为石器时代,大约始于距今二三百万年、止于距今6000至4000年左右,这一时代是人类从猿人经过漫长的历史、逐步进化为现代人的时期,由于老虎几乎没有天敌,足迹所至,所向披靡,他们快乐逍遥自在的生活着,为成为这个世界的者而洋洋得意。这个时期也是老虎扩散发展的鼎盛时期,老虎主动进攻,人类以躲避为主,求生,处于被动的防御。但是,远古,人与虎的距离的很近,为了各自的生存冲突在所难免,这种冲突在石器时代从未停歇,此时人类还不是老虎的对手,但屡败屡战。

人类的崛起,人与虎的冲突更为突出。尽管虎生性凶残,但上古时期虎并未威胁人类的生存,相反人们还将虎视为农业生产的,每年冬季蜡祀时,虎还是人们的重要对象之一,其原因就是虎能食野猪,起到保护庄稼的作用。

《礼记·郊特性》中便有“迎虎,为其食田豕也”的记载。由于人类需要不断扩张领土来满足人口的日益增多,人类活动范围与虎的活动范围高度重叠,老虎的栖息地不断受到挤压与,虎的生存也就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危机。但是,老虎可不象绵羊那么软弱,毕竟是一种攻击性极强的大型猛兽,从文明之初,老虎开始发威,与人类的冲突不断加剧,人与虎的直接“”经常发生。明清时期,人口快速膨胀,土地严重紧张,山区垦辟成为人口分流的主要途径,其直接后果之一,就是了植被,使虎失去了栖身之所,老虎的生存受到威胁。

虎性残暴,噬食人畜,是其本性。明清时期,我国东南地区经常发生虎窜入城乡,食人害畜的灾害,人们称之为虎患。此时,老虎开始走出深山老林,正式向人类宣战,且老虎的战斗力随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增强,我国的虎患此时发展到空前绝后的激烈时代。老虎伤人到明清时期到达高峰,虎患灾害最终遍及华北平原、西部地区、东南地区、云南地区、以及南部沿海等地。据不完全统计,此时期,东南地区出现虎患514次,是前一千年该地区发生虎患次数的85倍,平均几乎每年发生一次。当然这一统计不可能完全准确,但是虎患成为一种常发性的灾害,已成不容争辩的事实。

明清之际,莆田是发生虎患的重灾区。《八闽通志》记载:“兴化府 天顺三年(1459),城北依山诸村落虎为害,伤人畜以数百计,白昼数十人同行亦有被伤者,山中数月几绝人迹。”“成化八年(1472),虎复为害,伤人畜不减天顺三年之数。”《莆田县志》载:“正统中,兴化县大疫,虎兕纵横,邑人经历敏奏革本县,从之。”又云:“天顺三年,北山虎食人,持杖群行亦不免。山中数月绝人迹”,“成化八年,虎害复作。太守潘琴荐于城隍之神,募人捕之乃止。”据《兴化府莆田县志》,直至清康熙后期,“山中有虎患,多食女。”足见虎患之猖獗。莆田郡城之邻近的北山尚且如此,莆田深山的虎害之烈,可想而知。

明代莆田状元柯潜闻其故里虎患,作诗一首:“嗟哉山君何,一啸生风卷丘壑。磨牙快作剑锋寒,纵有英雄不能搏。举头为城尾为旗,咆哮噬人如哺狸。东村哭夫恸,西村老翁哭子悲。玄云寘寘日色暮,林下无人敢行路。安得贤守宋均来,敛迹威渡河去。”诗中,我们能够感受到当年虎患的真实情况,但也能体会出他的仁良之心,要求老虎“敛迹威渡河去”,不要伤人。

“南山北山树冥冥,猛虎白日绕村行。”张籍的《猛虎行》仿是我家乡当年老虎出没的真实描写。我家乡在莆田北部山区,“僻处万山中”,地旷人稀,深山老林,老虎出没无常,公然伤人。《游洋志》谓:“(明)正统间,瘴疫,虎兕纵横。”元至元间,“民苦虎恶,或遭残害。”县令叶衡只好借助神的力量,泣告神,群虎遁迹。当年兴化县在明朝被裁撤,理由之一就是虎患成灾。

而我在时代,经常听到长辈讲到遇虎与虎伤人的故事。祖母讲的一个又一个都是虎伤人的故事。其中有一故事印象深刻。

祖母讲

当年族亲中有一长辈婶妈,胆小怕事,每次外出挑担,不管白天黑夜,均要挤在山道十八弯的人流中间,以为安全。有一天,下半夜三点就开始赶夜路,他们点上火把,这位婶妈稍为迟到,赶上后亦挤在人流中间,夜间赶路,匆匆忙忙,只听到风声鸮叫,令人毛骨悚然,此时只听猛虎长啸,山林摇动,树叶纷落,猛虎腾空跃起,转眼叼走一人,现场一片混乱,众人,忽听不远处传来喊叫:“虎咬我,快救我……”这是那个婶妈的声音,婶妈凄厉的呼救声先是响彻山谷,后渐至无声。而深夜遇虎,众人皆作鸟兽散。第二天,乡亲们手持大刀棍钗,一路打锣,寻找婶妈,只见婶妈的斗笠,衣服血迹斑斑,仅剩尸骨。

在祖父母及父辈那一代,家乡及周边一带老虎伤人之事时有耳闻,那个时代资讯很差,动荡不安,老虎伤人罕有记录。

家乡的山村镶嵌在逶迤的群山之间,苍苍茫茫,而过去在这片广袤的山林之间见虎与遇虎成为寻常之事。我二伯范金钰,号书祥,自幼入莆田山区门,后曾参加红军,为地下交通员,他的事活动与传递交通通常又多在夜晚进行,他喜欢给我们讲遇虎的故事。

二伯说

有一次,三伯范金应因躲避抓壮丁而在一个山洞,他去送饭,那一晚正是农历十五,明月高照,正值夏天,洞内闷热,三伯跑到吃饭,两人在就坐在边吃边聊,忽然间有水滴在他的头上,他说:“今日天气晴好,明月当空,好生奇怪,怎么天上会下雨呢?”兄弟俩抬头一看,顿时瞠目结舌,只见朦胧的月光下,石壁上 立着一只大虎,老虎的垂涎正好滴在了他的头上,说时迟那时快,机警的二伯拿起手中穿的长衫抛向天空,长衫突然张开,两兄弟大喝一声,大虎突然受到惊吓,长啸越涧而去,两兄弟虽胆略过人,亦不敢久留,夺路奔走。

这是二伯一生自己统计过遭遇老虎的故事之一,这些故事我们小时候听得津津有味,长在后,觉得二伯所说的遇虎故事仿天方夜谭,而今看到这些资料,才相信二伯所言属实。

:莆田涵江医院

以上就是与十二生肖虎的命运如何相关内容,是关于老虎的分享。看完十二生肖属虎出生月命后,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!

十二生肖的故事,从何而来?

生肖排序

十二生肖的动物秉性各异,古今学者一直对其选取和排列提出众多观点,但每种观点又难以自圆其说。

民间故事说

轩辕黄帝要选十二动物担任宫廷卫士,猫托老鼠报名,结果老鼠忘了,猫就错过日期,从此猫见老鼠就寻仇。原本推牛为首,结果老鼠偷偷爬上牛背占先机。虎和龙不服气,被封为山神和海神,排在鼠和牛的后面。这下兔子又不服,要和龙赛跑,兔子跑到龙前面。狗又不乐意,一气之下咬伤兔子,被罚到了倒数第一。蛇、马、羊、猴、鸡之间还经过一番较量,最后猪又跑来占据末席。

该传说还解释生肖为何无猫。其实,远古中国并没有猫,家猫故乡在非洲苏丹,传到中国时生肖早已形成。这个近似于儿童故事的传说,远不是对问题的科学解释。

动物习性说

清代刘献延《广阳杂记》引李长卿《松霞馆赘言》:子何以属鼠也?曰:天开于子,不耗则其气不开。鼠,耗虫也。于是夜尚未央,正鼠得令之候,故子属鼠。地辟于丑,而牛则开地之物也,故丑属牛。人生于寅,有生则有杀。者,虎也,又,寅者,畏也。可畏莫若虎,故寅属虎。卯者,日出之候。日本离体,而中含太阴玉兔之精,故卯属兔。辰者,三月之卦,正群龙行雨之时,故辰属龙。巳者,四月之卦,于时草茂,而蛇得其所。又,巳时蛇不上道,故属蛇。午者,阳极而一阴甫生。马者,至健而不离地,阴类也,故午属马。羊啃未时之草而苗,故未属羊。申时,日落而猿啼,且申臂也,譬之气数,将乱则狂作横行,故申属猴。酉者,月出之时,月本坎体,而中含太阳金鸡之精,故酉属鸡。戌时方夜,而犬则司夜之物也,故戌属犬。亥者,天地混沌之时,如百果含生意于核中,猪则饮食之外无一所知,故亥属猪。

此说从古代昼夜十二时辰的角度解说地支和肖兽的配属关系。持论即有先天不足之憾,因为十二地支及生肖最初用来纪日、纪年,标记时辰是使用范围扩大的结果,有些解释显得过于牵强。

五行阴阳说

明代叶子奇在《草木子》指出,十二种动物被安排是因为形体缺憾。

“术家以十二肖配十二辰,每肖各有不足之形焉,如鼠无牙、牛无齿、虎无脾、免无唇、龙无耳、蛇无足、马无胆、羊无神、猴无臀、鸡无肾、犬无肠、猪无筋,人则无不足也。”

然而明代大学者朗瑛在《七类修稿》反驳:“庶物岂止十二不全者?”他提出“地支在下”,因此别阴阳当看足趾数目。鼠前足四爪,偶数为阴,后足五爪,奇数为阳。子时的前半部分为昨夜之阴,后半部分为今日之阳,正好用鼠来象征子。牛、羊、猪蹄分,鸡四爪,再加上兔缺唇且四爪、蛇舌分,六者均应合着偶数,属阴,占了六项地支。虎五爪,龙五爪,猴、狗也五爪,马蹄圆而不分,均为奇数,属阳,连同属阳的鼠,占六项地支。

阴阳学说解释生肖排序并非朗瑛创见,宋朝学者洪早在《旸谷漫录》中已提出类似观点。朗瑛还将动物性情和阴阳学说相结合,把排序原因具体化:

“如子为阴极,幽潜陷晦,以鼠配之;鼠藏迹也。午为阳极,显明刚健.以马配之;马快行也。丑为阴也,俯而慈爱生焉,以牛配之;牛有舐犊。未为阳也,仰而秉礼行焉,以羊配之;羊有跪乳。寅为三阳,阳胜则暴,以虎配之;虎性暴也。申为三阴,阴胜则黠,以猴配之;格性黠也。日生东而有西酉之鸡.月生西而有东卯之免,此阴阳交感之义,故曰卯酉为日月之私门。今兔舐雄毛则成孕,鸡合踏而无形,皆感而不交者也。故卯酉属兔鸡。辰巳阳起而动作.龙为盛,蛇次之,故龙蛇配焉。龙蛇,变化之物也。戌亥阴敛而潜寂,狗司夜,猪镇静,故狗猪配焉。狗猪,持守之物也。”

佛教说

《法苑珠林》引《大集经》言:“阎浮提外,四方海中,有十二兽,并是菩萨化导。人道初生,当菩萨住窟,即属此兽护持、得益,故汉地十二辰依此行也”。但佛教于东汉传入,而生肖形成于先秦,此说不攻自破。

十二生肖,又叫十二属相,是中国与十二地支相配以人的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,包括鼠、牛、虎、兔、龙、蛇、马、羊、猴、鸡、狗、猪。

十二生肖的起源与动物崇拜有关。据湖北云梦睡虎地和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可知,早在先秦时期即有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存在。最早记载与今相同的十二生肖的传世文献是东汉王充的《论衡》。

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,即子(鼠)、丑(牛)、寅(虎)、卯(兔)、辰(龙)、巳(蛇)、午(马)、未(羊)、申(猴)、酉(鸡)、戌(狗)、亥(猪),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融合到相生相克的民间信仰观念,表现在婚姻、人生、年运等,每一种生肖都有丰富的传说,并以此形成一种观念阐释系统,成为民间文化中的形象哲学,如婚配上的属相、庙会祈祷、本命年等。现代,更多人把生肖作为春节的吉祥物,成为娱乐文化活动的象征。

生肖作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号,古往今来留下了大量描绘生肖形象和象征意义的诗歌、春联、绘画、书画和民间工艺作品。除中国外,世界多国在春节期间发行生肖邮票,以此来表达对中国新年的祝福。

生肖起源

古文献记载并没有解决十二生肖的文化源头问题,古今学者一直众说纷纭。

二八星宿说

古人将黄道与赤道附近的恒星分为二十八个星座,即“二十八星宿”。二十八宿也分别代表一种动物。中国古代将周天等分为十二分,用十二支来表示,而十二支又有生肖属配,有人认为生肖与二十八星宿存在对应关系。明代大学士王鏊认为,以二十八种动物配属二十八星宿,并“以七曜统之”,所成“女土蝠,虚日鼠,危月燕,子也”的格局。清代李长卿在《松霞馆赘言》认为,二十八宿配动物“即前十二属加一倍者也“,“亢金龙,辰官也,角木蛟附焉。蛟,龙类也”的句式,体现十二生肖为基础凑齐二十八种星宿动物。但该说难免有附会,因为二十八星宿配动物的记载要晚于十二生肖的记载。

岁星说

木星每十二年运行一周天,从木星的位置便可确定年度的支序。《玉函山房辑佚书》记载,每十二年,“三岁穰,三岁毁,三岁康,三岁旱”,还有一说是“天下六岁一穰,六岁一康,几十二岁一饥”。植物的兴衰和动物生活环境存在周期,从而食草动物(鼠、牛、马、羊)和肉食、杂食动物在不同年份的生活条件大不相同”,人们认为,“如果不同年份出生的人能够模仿当年适于生长的动物,便有益成长。”从而形成生肖动物,以此推定动物兴衰与木星年有关,十二生肖、十二辰、十二地支是统一的。

图腾说

在原始社会中,先民常用某种动物、植物、无生物或某一自然现象的图形作为本氏族的保护神和标志,即图腾。《山海经》中诸如人面马身、人面牛身、人面羊身等形象就是远古各地的图腾神。 一般认为,夏族的图腾是熊或鱼,商族的图腾是玄鸟,周族的图腾则有龙、鸟、龟、犬、虎诸说,不一而足。纵观十二生肖,除龙为虚幻之物,其他十种皆是人们日常可见。其中可分两类,即“六畜”(马牛羊鸡狗猪)和“六兽”(鼠虎兔龙蛇猴),前者是人们为了经济目的而驯养,后者则是与人类联系密切,一定程度骚扰人类生活,先民对其心生畏惧的动物。 因此人们把这些动物作为本氏族的名号、标记,进行崇拜。

民族学学者刘尧汉从我国彝族的原始图腾遗迹,反推所谓“十二兽”历法的来源,桂西彝和毛道彝的十二兽历法不约而同地将人与纪历十二兽同列,“是原始人人兽不分的思想意识在现实的遗留”。至今彝族仍用十二兽历纪日并用于集市之名(如虎街、兔街)。 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记述黄帝“教熊罴貔貅躯虎,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”,文中所言是各部落图腾的名称,绝非真有降龙伏虎本领。十二生肖来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,并非无稽之谈。

外来说

清代赵翼在《陔余丛考》指出,“盖北俗初无所谓子丑寅卯之十二辰,但以鼠牛虎兔之类分纪岁时,浸寻流传于中国,遂相沿不废耳”,认定生肖的外来性质。

郭沫若在《释干支》中,认为中国的十二生肖源于巴比伦人的黄道十二宫,是汉代西域诸国仿照十二宫而造十二生肖。 而古希腊、古埃及、巴比伦等古国,也有类似的十二生肖,只是动物不同,由此证明中国的十二生肖也许并非首创。但随着秦简的出土,该说法不攻自破,且世界各国都出现类似的动物崇拜,反过来加强了图腾说的合理性。

生肖取数

生肖数目是十二,源于十二在天文和文化的特殊意义。

中国先民感受到寒暑交替,植物枯荣的周期,以之为“一岁”。通过观察天象,月亮的盈亏周期也与“岁”相关——十二次月圆正好为一岁。用木星作为年的周期,“岁星”绕行一圈刚好十二年。《周礼·春官·冯相氏》云:“掌十有二岁、十有二月、十有二辰”,十二除了被用于计年计月,也被用做计量时辰。

除时间分割,十二也经常用于其他方面。《左传·哀公七年》中载,“周之王也,制札上物,不过十二。以为天之大数也。”意思是,周朝取代商朝为王,制周礼,最上等的数字是十二。 《国语·晋语四》记,“黄帝之子二十五宗,其得姓者十四人,为十二姓”。 《后汉书·苟爽传》云:“故天子娶十二妇,天之数也。诸侯以下各有等差,事之降也。”[13]

“十二天象”又是古代对天气现象的统称,即暗、阴、雨、雪、冰、雾、露、霜、风、沙、雷、电;”十二经脉”是中医对人体经络的认知;古代音乐有“十二律”;饮食有“十二食”;穿衣有“十二衣”……

十二生肖取十二之数,暗合古人对自然现象的归纳性认识。

十二生肖的传说来历

轩辕黄帝是我国中原各民族的祖先。 黄帝统治中原地区后事物繁多, 为便于管理,他命史官仓颉造字,令负责天文地理的巫官制定干支纪年法,即将天干与地支相配合,六十年一轮回,称为“一个甲子”。

天干地支纪年法比较复杂,在民间不易流行,于是有人建议以十二种动物为名,得到了黄帝的同意,并命仓颉办这件事。仓颉下令所有动物于正月初一到帝宫前候选。牛知道自己腿脚慢,便在大年三十晚上提前动身。

结果牛第一个到达,接着是虎,下面依次为 兔、龙、蛇、马、羊、猴、鸡、狗、猪,猫是第十二位。老鼠来得晚,远在十二位之后,对入选已不抱希望,便溜进黄帝的仓库里,偷咬了仓库中的大红蜡烛。

而大红蜡烛正是黄帝对头蚩尤送来的礼物,中间是空的,装满了火药,只要点燃蜡烛便会爆炸。第二天,当黄帝召开十二生肖命名典礼准备点蜡烛时,侍卫从老鼠咬破的地方发现了蜡烛中的火药。

老鼠无意之中救了黄帝一命,黄帝念老鼠有功,把它选入十二生肖,并排在第一位。其余动物依次后移,猫便被淘汰了。所以至今猫仍然忌恨老鼠,是它的对头。

扩展资料

十二生肖的起源与动物崇拜有关。据湖北云梦睡虎地和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可知,先秦时期即有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存在。最早记载与现代相同的十二生肖的传世文献是东汉王充的《论衡》。

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,即子(鼠)、丑(牛)、寅(虎)、卯(兔)、辰(龙)、巳(蛇)、午(马)、未(羊)、申(猴)、酉(鸡)、戌(狗)、亥(猪),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融合到相生相克的民间信仰观念;

表现在婚姻、人生、年运等,每一种生肖都有丰富的传说,并以此形成一种观念阐释系统,成为民间文化中的形象哲学,如婚配上的属相、庙会祈祷、本命年等。现代,更多人把生肖作为春节的吉祥物,成为娱乐文化活动的象征。

生肖作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号,历代留下了大量描绘生肖形象和象征意义的诗歌、春联、绘画、书画和民间工艺作品。除中国外,世界多国在春节期间发行生肖邮票,以此来表达对中国新年的祝福。

信仰

生肖信仰,是中国传统宗教哲学和术数文化结合,辅以生肖动物性情的联想,形成的想象性信仰体系,进而影响人们的观念和行为,核心是生肖对其所标记的人和事起决定作用。

按这逻辑,人类社会的运行都与其他任何事件无关,却因人的生肖属性自然出现,这显然经不起验证。但作为信仰本身并不需逻辑证明,而是直接被认为天经地义,因此生肖信仰在当代民间仍有市场,又不断衍生。

参考资料:

十二生肖.百度百科
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采集网络资源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本站删除。